本书首先是关于儒家(更准确来说,理学)的世界观的。太极是天地之间流贯着一种无实体的东西(无极而太极);其在万物中都有一份完整呈现(一物一太极;月映万川);但除人之外的万物无法完整将其意识到而呈现,而人也存在种种情况(欲望)遮蔽了它;若能不断修炼克己之私欲复古圣先贤之诚后最终去除这种遮蔽,即完成了人的使命,为“圣人”,可以匡正天下。
具体而言,圣是可以学的:

“圣可学乎?”

曰:“可。”

曰:“有要乎?”

曰:“有。”

“请问焉。”

曰:“一为要。一者,无欲也。无欲,则静虚动直。

静虚则明,明则通;

动直则公,公则溥;

明通公溥,庶矣乎!”

其中“明”和“通”、“公”和“溥”均可解作同义。

即使此前为欲望所蒙蔽,亡羊补牢为时亦不算晚:

孰无过?焉知其不能改?改则为君子矣,不改为恶。

当然,如果想要学成圣贤,就要接受教化。需要注意受“教化”学习的不包括很多当今意义上的实用知识,而是学习儒家道德与哲学。人本性的太极可分为刚和柔两仪,生出刚善、刚恶、柔善、柔恶四象,经过教化人可以发挥本性中善的部分,达到“发而中节,无太过、不及之偏”的“”。

故圣人立教,俾人自易其恶,自至其中而止矣。故先觉觉后觉,暗着求于明,而师道立矣。师道立,则善人多;善人多,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。

儒家的政治理想建立在自身的世界观上,此外还潜藏有“品行好则能力强”的假设,带有“要求所有人都按照我的想法做”的感觉,具体落实的可行性有一厢情愿之嫌。但儒家对个人的一些要求,如慎动、避免名胜于实等仍可以借鉴,毕竟

志伊尹之所志,学颜子之所学,过则圣,及则贤,不及亦不失于令名。